流浪地球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当年的小破球了,当年如果说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特效,不请大明星,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话,今天的第二部,就如暴发户一般,全明星阵容,特效这些工业化制作水平,那绝对超越第一部,超越所有国产电影,甚至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制作水平了。可是仅代表我个人,故事上真的有些让我······也不能说不满意吧,就是之前看无剧透影评让我期待有点过高,导致有点小小的失望吧。(以下涉及剧透)
一、 将MOSS 设定为大BOSS,我不知道是第一部就有这个规划,还是后来增加的,我不怎么喜欢这个设定。当然,这样就把第一部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木星引力激增”这个BUG ,变成了MOSS 故意计算错误导致的阴谋。其次就是这个量子计算机设定为可以给过去发信息这点,就有点太大胆了,当然科幻中有很多这种“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设定,但感觉和流浪地球1所营造的那种厚重的科幻风格有点不匹配。最后,如果第三部真的要拍小说最后叛军的情节,那么极有可能变成叛军是MOSS煽动引导的,我害怕会这样拍,如果真变成这样,就消解了一部分原作中的那种讽刺的感觉。当然第三部还没拍,这只是我的一个担心,不用当真。
二、 我非常喜欢流浪地球带来的那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氛围,第一部的饱和式救援我个人认为甚至是超越一切其他科幻片灾难片的设计。第二部对饱和式救援却没有进一步体现,不管是核武器投放,服务器维修,都没有了之前饱和式救援的那种壮烈感,只有在最后50岁以上航天员请命和引爆核弹上才让我有了一种看第一部时的感动和震撼。电影在口头上刻意的提了太多的团结,实际上,第一部那种恢弘的救援故事,才是团结这个命题的真正赞歌。当然,我也能理解,毕竟第二部要有创新,不能把第一部里已经有的东西再来一遍,所以,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是影片的问题。
三、 继续第二点,这一部的宿命感太强了,或者说故事设计感太强了,第一部里的饱和式救援就是消解了部分这种宿命感,刘启一行人,只不过是重启发动机和点燃木星的一个小故事罢了,尽管他们拼劲全力,杭州发动机一样会毁灭,没有他们,苏拉维西周围的几个发动机一样会去点燃木星,他们的计划几小时前早就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了,甚至刘培强去夺取空间站控制权的时候,周围也有其他宇航员在爆破休眠舱的大门。这样就让那种主角的宿命,变成了碰巧电影主角拯救了世界,没有他们,世界依然会被拯救的那种感觉,我喜欢这种设计,但第二部,仿佛就一定要图恒宇来重启北京服务器,一定要刘培强来放那最后几颗核弹,不过剧组可能意识到了,所以才没有给放置核弹的刘培强太多镜头,重点放在了老飞行员的牺牲上了,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好的。
四、 说起来故事的设计感,有些地方太刻意了,比如“我们只是来通知”,虽然这句话在如果在现实之中的外交场合说出来真的很长志气,我觉得不符合这个电影和大刘原作里一直有的那种绝对的理性,要抽签,就要有牺牲这是早就有结论(当然电影里前面提过,中国政府反对抽签计划,意思是在就希望所有人都进地下城),最后来一个仿佛2012里让所有人上船一样的桥段,合情,但不合理,特别是这个经历了全面放开后的时间点上。其次就是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最后一定要启动发动机这段,第一感觉真的太有点设计感太强了,就像那种定时炸弹一点会在只剩1秒的时候被拆除的那种感觉。当然,出来以后我看到解释说周喆直已经意识到这可能都是AI搞得鬼,他在和AI博弈,电影里也给了他看向摄像头的一个镜头,但这个解释太晦涩,就像BVS里的救救玛莎一样,我懂你们想法,但放在电影里第一时间实在让人感觉太不自然了。
最后,如果要给电影打分,我会给9分。作为工业电影,球2可以说放眼世界都是最高水准的那一批,如果说《三体》把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水平,那么球1球2就是把中国的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故事上在我眼里虽然算不上完美,但依旧是精彩的,也为第三部埋下了很多伏笔。我也看到很多关注的科幻作家及爱好者都在盛赞电影工业化程度,但剧情提的比较少,可能对剧情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把。总之我虽然在上面说了那么多,本质上是我太喜欢大刘的做作品以及第一部电影所带来的一点吹毛求疵罢了,希望大家能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