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总是轻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我曾试想在年前解决悲剧的存在主义问题,但两个月过去了连现象学视径下基本的描述都没有完成。或许在12月末我也讲不出个子午卯酉。换工作?冷空气?年龄增长?缺钾?厌烦找借口,可能就是单纯失去了热情,思考的动力越来越少,遂决定退而求其次写一份引言。可是引言,为了什么?是接下来打算讨论的话题?解释当下的现状?或是两者都有?
1.嗜睡的问题困扰着我,我曾经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下班后不第一时间回家,而是躲在车里睡觉。大好的时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享受。后来我明白了,就像一个把戏在面前耍过很多次一样的明白了,我现在只想睡觉,我感到了厌倦。
我,我们为什么变得无趣了?有时我会思考这个问题,并把我们什么时候有趣过搁置一边。一切的活动,劳作,哪怕娱乐都让人提不起一丝兴趣。每天什么也不想做,躺在床上看一些大数据认为你会感兴趣的东西——广告以及广告的附属节目。我不认为现在和过去的电视时代或电台广播时代有什么区别,它实际上只是起到一个声音的作用,人需要无时无刻不听到新的声音,不然可就太无聊了。至于画面则显得多余,我们用2倍速或3倍速乃至拖动进度条,让它尽量的快、更快的结束。
从中获取的信息来自字幕亦或是其中的曲子旋律,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某种节目和看广告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观看国外的广告,上面展示出的各种精美商品,而你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购买。就像一位穿着性感的可人硬要在跟前搔首弄姿,而你却只能苦笑一下说:“别费力气了,我不行。”
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赶上这般有意思,比如运气不好会碰上公益广告就没辙了。这些话题伪装的特别好,看上去离我们非常接近,却又在实际上十分遥远。
我最近曾看到的一个环保广告,大致内容就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并因此已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呼吁大家不再去使用。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购物时使用自己携带的环保袋或可重复使用的包裹。不能说所有,但确实有人会出于这样的考量刻意不去使用塑料袋,这样的行为当然是无可指责的,高尚的。
可只需简单回想一下就能发现其中受忽略的地方,即是否人们、消费者停止使用塑料袋后,其造成的污染便消失了?显而易见的是即便人们不去使用,工厂也无时无刻不会停止生产塑料袋,在这项技术取得新的进展,能够采用更加廉价的原材料之前。他们全然忘记了塑料袋在作为商品大量生产之前,人们压根就没有使用它的需求。当然这不是一种退步主义立场,塑料袋为现代人提供了许多便利。我想说的是在上面那个广告背后所隐藏起来的言外之意,正如资本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消费者是完全自由的,在生产与消费中,资方处于绝对的弱势,它只能一味听从于消费者。看看那个广告所描述的吧:人们擅自产生了对塑料的需求,随后又造成了污染当然是自作自受,既然这件事是每一个自由的消费者的过错,那么只要他们改正错误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在制造污染的水平上差一点就要比寻求无节制盈利且没有底线的工厂强了。这类的公益广告有很多,它们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电视上其它地方台看到的东西,好多叫不上名字;有些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它们不会出现在学校的小卖部里,就算出现我也买不起。即便如此我也依然会试着去幻想拥有它,想象着拿着它去和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炫耀,想象着拥有它之后的样子,我的样子。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为我们提供乐趣的方式,他们不直接把东西给你,而是给你一种与其相近的幻想。你得自己拆开这个包装袋,并把包装袋里的东西幻想成是自己想要的。
这些公益广告,有为乌克兰大兵捐钱的,还有竞选的广告…你们了解选总统的事吗?我反正是不清楚,但事实就是在大选结束后你会看到有莫名其妙的反同人士聚在一起弹冠相庆,好像这是他们的胜利。从与他们无关的某人入主白宫那一刻,仿佛一切异见,与他们相左的人都会马上被吊死。(就像他们宣称的被特斯拉撞死一样…我不清楚,他们甚至都没有买过一辆特斯拉)更可笑的是与他们相对立的,也还真就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就向我小时候幻想的过于投入,乃至于全然忘记了所在小卖部的门朝哪面开了。
3.现象学是一门本质科学。有着心理学之敌恶名的胡塞尔采取末端截流的方式对待一切的认识。简单的说便是无论在心理上人类具有何种认知功能,采取怎么样认知策略到最后仍然避免不了意向性的问题,即有关最终的“输出”:如意义、价值、判断等。那么便可以以此反向统握现象,去除掉剩余,还原出本质。胡塞尔将其称为描述性的与具体科学的精确性相区别,就像一道有关几何的题目,不会有人真的拿尺子去丈量图示来获得正确的答案。所以现象学的方法论无疑是反思式的,因为意识不过是对对象的意识,将意识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其客体性也就自然的显现出来了。
这种做法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的探究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倒置的方式从意识的物回到意识本身,只不过维度不同。黑的精神现象学着重强调了意识与在之前的形态的产生,而胡的现象学专注在形态之后及派生的意识物(物知觉的原始体验),并试图令意识物摆脱与其相关形态的影响达到本质。
而可以预料的是这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因为有一定的意识其就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形态,想试图脱离并达到元认知是根本不可能的。尽管现象学如此声称他们达到了,但那也只可能是就现象学意向之下的达成,如果这个自身压根不存在,反思作用是没办法仅靠自身达到预期目的的,它强迫主体必须现身。我曾一度认为这是海德格尔就此转向克尔凯郭尔的根本原因之一:认识论的本体论问题不可被搁置,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强迫它做出回答。
如果说现象学能为身处现代的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的话,便是描述性的还原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情绪上总是表现的尤为讨厌将艺术诉诸于政治,他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上纲上线的负有贬义性质的做法。各种强调艺术的纯粹性,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更是不绝于耳。但必须声明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只是被隐藏起来了。对于艺术的批判并非是为了将一切政治化,而是通过还原的方式迫使那个被隐藏的功能坦露出自身,换句话说是一种再政治化——针对它的去政治化而言。在当前这个符号表征日益突出的社会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下,拥有对此清晰的认识十分重要。
4.接下来就是老生常谈了,正好也倦了,我打算就这样一直写到睡着。前面提到的为我们提供乐趣的幻想毫无疑问是一种意识作用,而它的形态、有关真正的主体却被藏匿起来。为了这个空缺,我们只能自行弥补,去产生其相关的形态,去扩大自身的幻想,因为自身无法想象到自身之外的幻想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必须通过想象别人想象自身的样子才能完成。这个扩大化的幻想即是符号化、社会化的身份认同。
你们听过那个什么大石什么胸口没?就是最后一段是那个嘟嘟嘟嘟……的那个。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这能引起人们有关左派的联想,有人说是歌词的隐喻性,但更多的出于对这首歌的讽刺来看,我更倾向于左派时尚单品的作用,如同过去人们购买印在胸口的切格瓦拉。
马克思在形态中强调的“无产阶级没有意识形态,他唯一的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到自身是受压迫者并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不知道在自己的串里引用这句话多少次了,我本可以想起别的,但我不太清醒了,事实上我刚刚大概已经睡过去五分钟了。)
于是我们很难分辨现在关于那些所谓网络左派的斗争表称在这里是为了改变现状还是为了构建身为一个左派的身份认同,以此获得乐趣。
真正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主体实际上只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主体,(如上所述他的本来面目被去政治化了,需要通过还原作用才能被重新找到)他本身并不具有规定性:他无法仅靠自身规定自身,而只能通过排异他人才能得以建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girls help girls这句口号或者说运动…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针对所有说出这个口号的人,我的意思是她们当中一部分人在践行中并不体现这个help,而更多的是对男性的指责,这其实就是因为她们的目的不是girls help girls,而是通过排异男性建立自身的girls身份认同的幻想。
有关幻想的扩大化是层层递进的,一开始幻想自身,随后幻想他人如何幻想自身,再之后还有幻想他人如何幻想他人自身。既然我们能够通过幻想建立自身身份认同获得乐趣,那么他人肯定也能这样做。米勒将“去想象他者是如何享乐的,而他人的享乐不可被接受”叙述为种族主义的。就像我们常开玩笑说黑人喜欢就西瓜吃炸鸡配葡萄味浓缩冲饮。或许有人会以中国过去没有奴役过黑人进行辩解,我们没有种族歧视,开那个玩笑不扣功德。那么,果真如此吗?
我希望你们有时间可以去试着看看有关桌饺、地饺的话题,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博人眼球式的“陋习”可以引起人们如此津津乐道,乃至于引起的讨论能够如此经久不衰。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关幻想他人如何获得乐趣的典范,在这里不仅仅是桌子和饺子的问题——这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粗劣行径的不屑,只要加入话题就能够立刻获得一种文明人的身份。引人联想的酱料、满族历史活动过的区域、抗日战争时的怯懦等等这些的潜台词其实只有一个:我是中国人,比你更中国人。
为了这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他们切割了东三省;然后是大连、沈阳人,他们切割了东北人;再接着是吉林、黑龙江人他们互相去切割对方表示自己不是那种东北人;最后剩余无法抛弃对东北人身份认同的人切割了所谓的东北烙铁。多方在一层一层的排异中去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以此获得乐趣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也不是要借此否定事实,去彻底的否定性别差异的存在,去否定种族差异的存在,去否定地域差异的存在。只是在已然发生语言学转向的当下,借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物表象与词表象之间发生了平移的当下。我们认识到了,在认识过程中并非如原来设想那般从意识到物质便了事,意识在其自身中通向了话语,通向了他人的意识,变得更加符号化与社会化,在抽象性和主体间性的运作下复杂程度与日俱增。所以事物本身与其话语已然产生了相当大的歧义,所以上述差异的存在不是别的,仅仅是社会建构的存在,是话语的存在,是主观立场的存在。就像迅哥在阿Q正传里面写的长凳和条凳的区别,煎鱼用葱叶还是用葱丝一样。
长凳和条凳的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好像不是。葱丝和葱叶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有关他们之间高下的评判是意向性的,是主观的。它们之间的矛盾没有到那个什么的程度。
6.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