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从《隐入尘烟》入世以来,任何关于它的探讨都忽视艺术本身。电影博主们给予其厚望,将它视为一种武器、桥头堡,来反抗什么;电影爱好者们为它增加筹码,让它变得厚重、满是包袱。从它撤档、定档、无人问津、依靠短视频爆火、密钥延期,再到隐退,一场关乎电影的行为艺术就此结束。它什么都没有对抗,却让很多人因此对抗。
昨天,和朋友聊《隐入尘烟》。她说在军训时,自己还学着麦粒花的制作方法,用树叶在手腕处摆出花型。她说冲着阳光,叶片也很金黄。或许,那天下午,这个南方姑娘,幻想到了北方的麦田。她躺在麦穗堆上,金灿灿的,像太阳的倒影。
注释:
①:指的是景观社会。法国学者居伊·德波1967年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景观社会是指被以形象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景观包围着的社会。景观不是形象的集中,而是以形象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以特有的形式(如信息或宣传资料、广告或直接娱乐消费)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使真实的日常生活被它的表象所替代,展现为一个隔离的虚假世界。是一种新型的商品拜物教和社会控制形式,它通过各种幻象麻木大众。
②:即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③:印度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